公務員考試

您當前位置:公務員考試網 > 時事評論 > 中國的海洋地緣政治及其挑戰(zhàn)

中國的海洋地緣政治及其挑戰(zhàn)

2013-12-20 18:25:39 公務員考試網 http://dmtsz.cn/ 文章來源:華圖教育

  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12月17日文章 原題:鄭永年:中國的海洋地緣政治及其挑戰(zhàn) 中國傳統(tǒng)上數千年一直是陸地國家,盡管有很長的海岸線,但海洋地緣政治從來就不是政府要考慮的事情。原因也不難理解,中國從來就沒有計劃要成為一個海洋國家。只有一個國家要成為海洋國家的時候,海洋地緣政治才會變得重要起來。中國要成為海洋國家,只是近來的事情。

  盡管中國不可避免也必須成為海洋國家,但從海洋國家的歷史看,這會是一個艱苦的過程。要成為海洋國家,首先必須培養(yǎng)海洋意識。海洋國家首先是一種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識。具有濃厚的陸地意識和陸地文化的中國,要培養(yǎng)一種海洋意識和海洋文化,需要艱苦的努力。

  近代海洋國家起源于歐洲,這并非偶然。海洋國家不僅僅是特殊的地緣政治的產物,更是文化的產物。古希臘所產生的文明,在很長的歷史時間里,其影響傳播到從地中海地區(qū)、南歐到北非的廣大地區(qū),并且涉及到政治、文化、經濟和文明活動的方方面面。在文化擴張過程中,更是造就了大大小小的海洋強國。人們并不難理解,1945年之后建立的世界體系,是海洋而不是陸地體系。

  海洋力量和陸地力量非常不同。從資源動員的角度來看這一點非常清楚,因為資源動員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各方面的實力。海洋和陸地的主要區(qū)別在于,海洋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于陸地的動員能力。如果你要出海,征服海洋就可以了,你面對的只是自然力量。這里,海洋是你的主要“敵人”,而要對付這個敵人,你所需要的只是技術。再者,海洋是“自由的”,海洋的規(guī)則是“自由航行”。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,沒有人在海洋上會阻攔你。這就是為什么歐洲的小國家葡萄牙、西班牙、荷蘭等,能夠成為強大的海洋國家的原因。

  陸地則很不相同。在近代主權國家概念產生之前,地球的每一個地區(qū)都已經被人類所占據。如果你要從一頭移到另一頭,你可能會遇到很多不愿意你從他們的土地上經過的人。對土地的爭奪是人類大多數戰(zhàn)爭的根源,尤其在帝國時代。各國所爭奪的是土地和人口。在進入主權時代以來,對土地的爭奪已經到了“寸土不讓”的地步。

  海洋和土地的不同,也可以從經濟價值的角度來看。以土地為基礎的經濟活動產生各類資源和食品。在帝國時代,各個文明、文化和國家之間也都有貿易交往,但往往是小規(guī)模的。進入近代之后,世界上的貿易越來越依賴于海洋。比較優(yōu)勢的經濟理論告訴人們,貿易產生附加值,而海洋則是產生附加值的中介。因此,與陸地國家相比較,海洋國家體系產生了無比巨大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和社會互動和大量的人類活動。

  今天的世界體系無疑深受海洋文化遺產的影響。歐洲國家體系是16世紀之后海洋力量造就的,這個體制在大英帝國時期到達了頂峰,隨后是美國。盡管美國既是海洋力量,也是陸地力量,但其陸地力量可以忽略不計,因為美國不面臨來自陸地的任何威脅。不難理解,近代以來,海洋主導著國際經濟,誰主導海洋,誰就主導世界經濟。

  中國一向是陸地國家

  中國成為陸地國家,和中國國家的形成與擴張的歷史有關。無論是中國的文明還是國家,都起源于黃河流域。中原王朝從黃河流域向四周擴張,擴張過程中都是陸地。中原王朝經常遭受來自陸地的外來少數民族的侵入,甚至成為“殖民地”。外來少數民族進入中原之后,都被中國文化所消化,主動接受中國文化;也就是說,外來少數民族成為中國的一部分。在少數民族成為統(tǒng)治者之后,他們經常搞擴張。中國版圖的大擴張,都是在外來民族成為中原統(tǒng)治者之后實現的。但是,這些少數民族的擴張,也同樣是向陸地擴張。

  容易理解,歷代王朝所注重的也都是陸地地緣政治。實際上,在西方列強到來之前,中國從來就沒有面臨來自海洋的威脅,所有的威脅來自陸地,包括土耳其、蒙古、西藏和滿洲等。中國的國防安全的重點,自然也是側重于陸地。最典型的就是長城了。歷代王朝修筑長城,其意圖就是想把侵略者(也就是北方少數民族)擋在長城之外。近代之前,除了來自陸地的北方少數民族,中國并沒有真正的敵人。中國因此修筑了長城,而不是海軍,來應付敵人。除了修筑在本土的長城之外,中原王朝也實行朝貢制度對應付周邊國家,朝貢制度是一種可控的貿易,不管朝貢國是來自陸地還是海洋。

  中國在明朝時代開始受到來自海上的威脅,即所謂的“倭寇”。但非常有意思的是,也正是在這個時代,中國具備了成為海洋國家的能力。15世紀是世界海洋世紀的開始,歐洲的葡萄牙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,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海洋國家。不過,論技術,當時的中國是最有條件成為海洋大國的。當時,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,中國都具備了足夠的能力來實現這個目標。在政府層面,有名的鄭和數次下西洋,就是政府財政和中國航海技術的證明。

  即使是民間也具備了很大的能力,所謂的“倭寇”或者“海盜”,實際上主要的并非日本人,而是浙江和福建的民間海商活動。但是,無論是政府組織的海航還是民間自主的海航,都沒有繼續(xù)下去。鄭和下西洋不僅被政府中止,而且政府也銷毀了所有海航的數據和資料。在民間方面,政府下大力氣,花了很多年鎮(zhèn)壓了民間“海盜”。從此之后施行閉關守國的“海禁”。這就使得中國失去了一次成為海洋大國的最好機遇。王朝為什么這樣做?其中有幾個主要原因。

  第一,王朝的以陸地地緣為中心的意識形態(tài)。到明朝,這個意識形態(tài)已經確立了好幾千年,已經根深蒂固,難以動搖。第二,既得利益的阻力。陸地地緣政治不僅僅是一個意識形態(tài),而且更是其背后的意識形態(tài)。海航需要很大的花費,這方面花費的增多,必然影響到能夠用到陸地防護的費用,負責陸地防護的王朝機構必然反對發(fā)展海航。第三,在客觀層面,即使當時的中國受到“倭寇”的騷擾和侵害,但威脅并不大。日本當時處于封建時代,對中國并沒有構成真正的威脅。朝廷面臨太多的內部問題,并不想再找海洋方面的麻煩。結果,朝廷就用簡單的鎮(zhèn)壓“倭寇”和“禁!钡姆绞絹硖幚韱栴}?傮w上看,盡管明清時代中國也經歷了國家崛起的時刻,但封閉政策越來越甚。等到晚清時代,真正面臨海洋的“敵人”的時候,中國已經無能成為海洋國家了。

  在19世紀,隨著英國人的到來,中國才開始意識到海洋國家的強大。但即使對英國,中國也沒有非常害怕。對中國來說,英國只不過是幾條大船和幾千軍隊,沒有什么大不了的。盡管處處被英國人打敗,但朝廷仍然不重視,看不到海洋地緣大局。失敗之后,以“割地”的方式應付了之。只有當中國的近鄰日本成為東方的第一個海洋國家,并打敗中國之后,朝廷才醒悟過來,但為時已晚。

  1949年建國之后的很長歷史時間里,中國對海軍有戰(zhàn)略意義上的思考,但發(fā)展海軍更多的是為了國防的現代化,而與中國的海洋地緣毫無關系。在很長的冷戰(zhàn)期間,和蘇聯對抗的都是海洋國家;相反,支持蘇聯的則是大陸國家。即使蘇聯本身也主要是陸地國家,其海軍并不很強大,沒有辦法和美國等海洋國家相比。中國早期實行“一邊倒”的政策,和蘇聯站在一起,自然受蘇聯的軍事思想的影響。后來和蘇聯交惡,更說明中國的威脅來自陸地。等中美建交之后,中國才再一次和一個海洋大國打交道。

  成為海洋國家是時間問題

  1980年代,當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,人們開始思考海洋文明。很有意思的是,改革開放實際上主要是向西方,和受西方影響的國家和地區(qū),如日本和東亞經濟體開放,而這些國家和地區(qū)也就是海洋國家。向海洋國家開放,導致和海洋國家的互動,這是人們思考海洋文明的動機。這方面,當時很受知識界歡迎的電視片《河殤》具有典型意義。這個電視片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海洋文明的重要性。不過,電視片的動機主要是想以此來推動中國的體制改革,尤其是政治制度的改革。盡管電視片給人一種有關海洋文明的思考,但當時的中國并沒有成為海洋國家的實際需求。

  簡單地說,中國成為海洋國家的需要,來自中國的開放政策所導致的中國和世界的關聯。我們可以把中國的開放政策分成三個階段,即“請進來”、“接軌”和“走出去”。在過去的三十來年里,中國已經走過了兩個階段,現在已經進入第三階段。在1980年代,中國開放政策的主題是“請進來”,也就是打開國門,歡迎外國資本的進入。在這個階段,中國和世界沒有、也不會發(fā)生沖突。到了1990年代,中國確立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候,中國實行了“接軌”的政策,也就是調整和改革自己的制度體系,來適應世界體系。在這個階段,中國和世界也不會發(fā)生沖突。

  從本世紀開始,中國開始實行“走出去”政策,這就直接導致了中國海洋地緣的崛起。中國資本“走出去”,表明中國需要發(fā)展出足夠的能力,來保護自己的海外利益,貿易大國的地位,也決定了中國海上航道安全的重要性。同時,中國周邊海洋資源的大發(fā)現,加快了周邊國家在和中國有爭議的海洋(島礁)地區(qū)開發(fā)資源的步伐,這大大加劇著中國和周邊國家圍繞著海洋島礁的主權爭議,甚至沖突。所有這些都說明,中國必須轉向海洋,把海洋地緣政治提高到議事日程上來。

  海洋地緣政治重要起來了,但要成為海洋大國則不容易。中國過去從來就沒有注重過海洋,現在開始討論海洋和海軍,僅僅是一個開端。英、美國家花了很長的時間成為海洋的主人。現在,中國努力仿效今天主導著世界體系的美國,但已經沒有了當時英、美等國家成為海洋國家的歷史條件。盡管無論是主觀上的海洋意識和海洋文化,還是客觀上的環(huán)境制約,都不容許中國能夠像從前的海洋國家那樣,順利成為海洋國家,但中國成為海洋國家只是時間上的問題,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。

  當然,中國學習其他海洋大國的經驗,并不是要重復其他國家成為海洋國家的路徑,中國必須探索自己成為海洋大國的道路。今天的全球化環(huán)境,已經為海洋地緣政治提供了全然不同的條件。盡管全球化在一些方面強化了海洋地緣政治的重要性,但在另一方面則使得地緣政治變得不那么重要。全球化表明各國之間的貿易,表明海洋地緣的重要性,但金融的全球化則表明金融經濟的重要性,而金融經濟則使得海洋地緣變得不那么重要,因為金融活動不需要經過海洋。

  如果說在海洋地緣政治時代,誰控制了海洋,誰就控制了世界,在金融全球化時代,誰控制了金融,誰就控制了世界。當然,這也不是絕對的,貿易和金融經濟至少對中國來說同樣重要,而且金融經濟的未來,具有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。諸如此類新出現的要素表明,中國要明了自己目前所處的世界地緣政治新環(huán)境,從而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新型的海洋大國。

  (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)

相關內容推薦

(編輯:admin)
華圖教育:huatuv
想考上公務員的人都關注了我們!
立即關注

10萬+
閱讀量
150w+
粉絲
1000+
點贊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