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-07-22 10:36:16 公務(wù)員考試網(wǎng) 文章來源:華圖教育
*資料包涵蓋但不限于以上內(nèi)容
保存小程序碼至
手機進行掃碼
馬年春晚小品《扶不扶》備受社會熱議,因為這一話題觸及到國人的心底疑問,尤其是在發(fā)生了一系列“扶人反被訛”的事例之后。而就在小品播出后的第五天,煙臺市發(fā)生了一起現(xiàn)實版的“扶不扶”:當(dāng)?shù)孛窬脤嶋H行動回答“人倒了,必須得扶”,但被扶老人蘇醒后的第一句話卻是“小伙子,你怎么撞我”。
近年來,害怕“惹禍上身”而不敢扶老人的事件不斷出現(xiàn),催生了“扶老恐懼癥”這一新名詞。原本是一項社會基本道德要求,“扶老人”如今的尷尬處境讓人臉紅,但能簡單歸因于老人的訛詐和路人的冷漠嗎?我們必須承認社會上存在一些“以怨報德”的老人,但大部分人仍然堅守“以德報德”的優(yōu)良品質(zhì);必須承認大部分人從心底是愿意扶老人的,但囿于個別極端案例的影響逐漸變得“不敢扶”。現(xiàn)在對于許多人來說,“扶不扶”并不是一個純粹樂于助人的道德問題,而是一個摻雜著各種利益考量的現(xiàn)實問題,因為這與“想不想扶”關(guān)系不大,核心議題是“敢不敢扶”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“扶不扶”并不能直接反映社會道德水平的高低,因為即便是最高社會道德水準(zhǔn),也無權(quán)要求公眾不計得失地“樂于助人”,否則勢必會陷入自相矛盾的道德悖論之中。
如何解答“扶不扶”的國人疑問?無論是小品《扶不扶》,還是煙臺市的新案例,都沒有給出一個可以效仿的答案。兩起“扶不扶”之所以看似圓滿解決,主要緣于都存在直接而有力的證人證據(jù),前者是處理事故的民警,后者是自證清白的執(zhí)法記錄儀。假使沒有這樣的證人證據(jù),“扶不扶”又該如何解答呢?而這才是公眾最為擔(dān)心的情境,這也絕非一個“必須扶”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。要真正解答這一疑問,重要的不是提高道德素養(yǎng),而是免除助人的后顧之憂,特別是“以怨報德”的黑色結(jié)局!耙栽箞蟮隆庇址謨煞N情況:一是出于誤解,一些老人摔倒之后不排除會出現(xiàn)記憶上的偏差,誤把助人者當(dāng)作撞人者;一是出于無助,或因沒有錢治病,或因怕子女責(zé)備,就把責(zé)任歸咎到幫助他的路人身上。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,對于助人者而言,都是一場不容易自證清白的道德悲劇。
“扶不扶”是一個不容易解答的問題,我們當(dāng)然鼓勵更多的人“想扶就扶”,但更為重要的是化解和避免道德悲劇,讓社會上的每一個人“既想扶又敢扶”。作為幫扶路人,看到有人摔倒自然要扶,同時也要保留相關(guān)證據(jù),這不是道德瑕疵,而是為了厘清真相;作為被扶老人,或許做不到“我有醫(yī)!笔降臏嘏蜑⒚摚^不能行訛詐之能事。倘若當(dāng)事雙方能夠互證清白,一切問題自當(dāng)迎刃而解。但問題常常是陷于“扶人還是撞人”的巨大分歧之中,此時就需要警方發(fā)揮積極作用,借助證人證據(jù)還原事情真相,讓謊言大白于天下,讓好人不感到心涼。這其中最忌諱的是“和稀泥”,讓當(dāng)事雙方自行私下解決,這不僅不能夠給雙方和公眾一個真相,而且容易助長“敲竹杠”和“花錢消災(zāi)”的結(jié)果。南京“彭宇案”之所以影響至今,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向公眾展現(xiàn)一個完整的真相,公眾至今仍然陷于“扶人還是撞人”的不同判斷之中。
雖然媒體不時爆出一些“扶人反被訛”的案例,甚至遭訛而自殺,這些極端案例產(chǎn)生的“暈輪效應(yīng)”潛移默化中影響了許多人,然而我們必須清楚這只是傳播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被夸大的社會現(xiàn)象。社會主流是什么?并不是“扶人反被訛”,而是“扶人被感謝”。
↓↓↓↓2022年省公務(wù)員考試筆試產(chǎn)品推薦↓↓↓↓ | |||
2022省考 成績查詢 |
2022省考 面試禮包 |
2022省考 面試峰會 |
2022面試 分數(shù)線 |
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推薦:
貼心微信客服
貼心微博客服
10萬+
閱讀量150w+
粉絲1000+
點贊數(sh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