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03-18 15:45:39 公務員考試網(wǎng) http://dmtsz.cn/ 文章來源:華圖教育
很多微博微信用戶都會遭遇“朋友圈刷屏”的苦惱,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,這些刷屏信息又總被證實是危言聳聽的謠言。近日,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、微信、宏博知微合作推出了一份《“謠言”分析報告》,據(jù)了解,今后報告將以每月一期的頻率向外界公布,以分析謠言特點、總結規(guī)律、介紹識別策略,并利用數(shù)據(jù)合作建立辟謠聯(lián)盟。
第一期的報告主題為“你最想掐死的小道消息”,研究人員通過對2014年11月3日-20日期間被微信用戶舉報為“詐騙和虛假信息”最多的255篇公眾號文章進行文本分析,發(fā)現(xiàn)了很強的規(guī)律性:即“焦慮主題”、“夸大渲染”以及“信源不明”。
嚇唬受眾是謠言慣用伎倆
首先,這類消息中65%的主題都圍繞著人身安全、食品安全和疾病養(yǎng)生這三大死亡焦慮主題;其中涉及人身安全的高達50.98%,食品安全37.65%,疾病相關占比為11.69%,這類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:激起人們對身體傷害的恐懼和對死亡的焦慮。
其次,喜歡用“100%”、“第一”這樣夸大性詞語并配大量圖片來喚起大家的死亡恐懼情緒;其說服公式大致為“數(shù)字化+多圖+恐怖后果=恐懼情緒”。統(tǒng)計發(fā)現(xiàn),有超過四分之一(27%)的謠言都有使用“100%”、“第一”等數(shù)字,這些數(shù)據(jù)看似客觀,實則無權威出處,只是為了用數(shù)據(jù)方式來突出自己的準確性,以達到夸大和斷言的效果。
配圖多是此類文章善用的另一個伎倆,據(jù)統(tǒng)計,這些謠言平均每篇文章附帶3.56張圖片,由于受眾一般認為“眼見為實”,這些圖片往往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。
在數(shù)字和圖片兩輪“轟炸”之后,最為瘆人的“恐怖后果”就登場了,統(tǒng)計顯示33%的謠言中都包含“死亡喚起”詞匯如“毀容”、“致癌”、“有毒”、“身亡”等等。其中有48%會引起讀者的恐慌情緒。例如:《太可怕了!未來80%的家庭面臨洗牌,有圖有真相》、《不要再買這個菜了!因為它100%致癌!》
“不容否定的證據(jù)”加上“有毒”、“致癌”這樣的嚴重后果,留給讀者的就只有“死亡恐懼”。報告提到,從進化的角度來說,我們必須謹慎對待這些信息,哪怕只有1%的可能性是真的。更重要的是這些信息還會激起我們保護重要親友的欲望,老人的自身衰老讓他們容易被這些信息激發(fā)死亡恐懼,同時他們更希望下一代注意到這些“知識”,這也是為什么爸媽們最喜歡在朋友圈刷這類消息的原因。
如何快速辨別這類謠言?
報告提出兩個辦法,首先查看其是否老帖?這類謠言往往具有重復傳播的特點,經(jīng)常一些陳年舊帖隔一段時間就會被不同的人稍加修改再次傳播。如:最近熱傳的《惠陽家長注意啊!千萬別給孩子玩這個,一沾上身狂脫皮!》和《家長們注意啊!這事就發(fā)生在山東!千萬別給孩子玩這個,一沾上身狂脫皮!》,文章的內容完全一樣,只是惠陽變成了山東。
另外一個方法就是看消息源是否可靠,這是判斷是否謠言的重要標準。謠言的消息源往往專業(yè)性不強,以被舉報的謠言為例,可以看出其信息源多是一些段子手賬號,其一貫的發(fā)帖內容都比較“水”,并不具備專業(yè)背景。?
報告作者之一、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張志安說,讓更多公眾懂得如何識別謠言,提高網(wǎng)絡素養(yǎng),是這份報告出爐的目的。對于報告,他表示“會努力用專業(yè)的方法用心、持續(xù)去做,努力做到權威。”(記者 范凌志)
相關內容推薦:
10萬+
閱讀量150w+
粉絲1000+
點贊數(shù)